发布日期:2023-06-22 23:12:25

一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趣解唐诗登鹳雀楼

本文目录

  1. 登鹳雀楼是什么类型的古诗?
  2. 鹳雀楼的典故是什么?
  3. 登鹳雀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 登鹳雀楼的意思二年级简单点?
  5.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二年级?

登鹳雀楼是什么类型的古诗?

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

是田园诗的.

山水田园诗,一般是指描写山水田园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田园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对于“情”的表达,山水田园诗歌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技巧.

其中一个是虚实相生法.这种方法也为诗人常用,一般借助于侧面烘托来进行,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诗人虚写对象是为了侧面烘托实写对象.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描写鹳雀楼正是运用虚写黄河入海来侧面烘托楼的高耸.诗人将山山水水全都容纳于笔下,“挫万物于笔端”,摹写出一幅宽广、辽远的巨画.“白日依山尽”写实,而“黄河入海流”写虚,诗人想象黄河入海的磅礴气势,虚实相生,烘托鹳雀楼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

鹳雀楼的典故是什么?

诗人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 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登鹳雀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知识、道理,则要站得更高。

登鹳雀楼的意思二年级简单点?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二年级?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 一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趣解唐诗登鹳雀楼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