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归纳3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归纳3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汇总

2、高二年级物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

3、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归纳3篇

  高中物理有一个部分:选修。分为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不同学校选择的教材不一样,考试的时候在选修部分也只是选做,选自己熟悉的那部分会容易些,小编就在这里把这几本教材的重点知识点给大家整理出来,大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加以学习吧!   一、磁场〖选修3-1〗   1.磁体周围有磁场,N极受力定方向;电流周围有磁场,安培定则定方向。   2.F比I l是场强,φ等B S 磁通量,磁通密度φ比S,磁场强度之名异。   3.BIL安培力,相互垂直要注意。   4.洛仑兹力安培力,力往左甩别忘记。   二、电磁感应〖选修3-2〗   1.电磁感应磁生电,磁通变化是条件。回路闭合有电流,回路断开是电源。感应电动势大小,磁通变化率知晓。   2.楞次定律定方向,阻碍变化是关键。导体切割磁感线,右手定则更方便。   3.楞次定律是抽象,真正理解从三方,阻碍磁通增和减,相对运动受反抗,自感电流想阻挡,能量守恒理应当。楞次先看原磁场,感生磁场将何向,全看磁通增或减,安培定则知i 向。   三、交流电〖选修3-2〗   1.匀强磁场有线圈,旋转产生交流电。电流电压电动势,变化规律是弦线。   中性面计时是正弦,平行面计时是余弦。   2.NBSω是最大值,有效值用热量来计算。   3.变压器供交流用,恒定电流不能用。   理想变压器,初级U I值,次级U I值,相等是原理。   电压之比值,正比匝数比;电流之比值,反比匝数比。   运用变压比,若求某匝数,化为匝伏比,方便地算出。   远距输电用,升压降流送,否则耗损大,用户后降压。   四、气态方程〖选修3-3〗   研究气体定质量,确定状态找参量。绝对温度用大T,体积就是容积量。   压强分析封闭物,牛顿定律帮你忙。状态参量要找准,PV比T是恒量。   五、机械振动〖选修3--4〗   1.简谐振动要牢记,O为起点算位移,回复力的方向指,始终向平衡位置,   大小正比于位移,平衡位置u大极。   2.O点对称别忘记,振动强弱是振幅,振动快慢是周期,一周期走4A路,单摆周期l比g,再开方根乘2p,秒摆周期为2秒,摆长约等长1米。   到质心摆长行,单摆具有等时性。   3.振动图像描方向,从底往顶是向上,从顶往底是下向;振动图像描位移,顶点底点大位移,正负符号方向指。   六、机械波〖选修3--4〗   1.左行左坡上,右行右坡上。峰点谷点无方向。   2.顺着传播方向吧,从谷往峰想上爬,脚底总得往下蹬,上下振动迁不动。   3.不同时刻的图像,Δt四分一或三, 质点动向疑惑散,S等v t派用场。   八、光学〖选修3-4〗   1.自行发光是光源,同种均匀直线传。若是遇见障碍物,传播路径要改变。   反射折射两定律,折射定律是重点。光介质有折射率,(它的)定义是正弦比值,还可运用速度比,波长比值也使然。   2.全反射,要牢记,入射光线在光密。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折射光线无处觅。   九、物理光学   1.光是一种电磁波,能产生干涉和衍射。衍射有单缝和小孔,干涉有双缝和薄膜。单缝衍射中间宽,干涉(条纹)间距差不多。小孔衍射明暗环,薄膜干涉用处多。它可用来测工件,还可制成增透膜。泊松亮斑是衍射,干涉公式要把握。〖选修3-4〗   2.光照金属能生电,入射光线有极限。光电子动能大和小,与光子频率有关联。光电子数目多和少,与光线强弱紧相连。光电效应瞬间能发生,极限频率取决逸出功。〖选修3-5〗   十、动量 〖选修3--5〗   1.确定状态找动量,分析过程找冲量,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   2.确定状态找动量,分析过程找冲量,外力冲量若为零,初态末态动量同。   十一、原子原子核〖选修3-5〗   1.原子核,中央站,电子分层围它转;向外跃迁为激发,辐射光子向内迁;光子能量hn,能级差值来计算。   2.原子核,能改变,αβ两衰变。Α粒是氦核,电子流是β射线。   γ光子不单有,伴随衰变而出现。铀核分开是裂变,中子撞击是条件。   裂变可造 原子弹,还可用它来发电。轻核聚合是聚变,温度极高是条件。   以上就是沪江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导语】高中物理是高中难度比较大的科目,学生需要对物理基础知识巩固记忆,才能提高成绩。®无忧考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年级物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年级物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 篇一   电势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   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φA—φB;   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   5、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原因:电荷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6、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7、等势面的画法:相临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2.高二年级物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 篇二   电场线:   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   (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①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   ②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①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   ②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3.高二年级物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 篇三   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即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性质   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物体做一般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物体只受重力,初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   可推广为物体做类平抛运动的条件:物体受到的恒力方向与物体的初速度方向垂直。   (3)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垂直于物体的速度方向,且合外力方向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即在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内)   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5、分类   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4.高二年级物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 篇四   1.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6.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0.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1.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5.高二年级物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 篇五   磁场   1、磁场是一种物质   2、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   3、磁场的基本特性:对放入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4、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   5、磁感线:定义,特点。磁铁: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6、熟悉五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会转化成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正视、俯视、侧视、剖视图)   7、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要点。   8、磁感应强度:定义,方向,单位。牢记地磁场分布的特点。  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一)   (1)原子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原子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二)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逐渐增强,非金属*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非金属*、第一电离能、电负*等的周期*变化。元素*质的周期*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   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三)   (1)极*分子和非极*分子   <1>非极*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如:①只由非极*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键非极*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和分子极*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非极*分子中,可能含有极*键,也可能含有非极*键,如二氧化碳、**、四*化碳、三*化硼等只含有极*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键又含有非极*键;极*分子中,一定含有极*键,可能含有非极*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的判断方法   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分子或非极*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键,就是极*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键,就是非极*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极*分子易溶于极*溶剂,非极*分子易溶于非极*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相似。   ③如果存在*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键作用力越大,溶解*越好。相反,无*键相互作用的溶质在有*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第2篇:高二化学选修3重点知识点归纳   选修三的化学内容往往会被很多学生忽略掉,对于理科生来说,这部分的知识点是不能轻视的,选修三的化学知识点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选修三必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原子结构与*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如24cr[ar]3d54s1、29cu[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呈现周期*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3)元素电负*的周期*变化   元素的电负*: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呈周期*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呈现减小的趋势。   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键和非极*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   共价键三参数:   概念   对分子的影响   键能   拆开1mol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单位:kj/mol)   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长   成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单位:10-10米)   键越短,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角   分子中相邻键之间的夹角(单位:度)   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3、键的极*:   极*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4、分子的极*:   (1)极*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2)非极*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分子极*的判断:分子的极*由共价键的极*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非极*分子和极*分子的比较:   非极*分子   极*分子   形成原因   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均匀,对称   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不对称   存在的共价键   非极*键或极*键   极*键   分子内原子排列   对称   不对称   5、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   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   分子类型   分子形状   键角   键的极*   分子极*   代表物   a   球形   非极*   he、ne   a2   直线形   非极*   非极*   h2、o2   ab   直线形   极*   极*   hcl、no   aba   直线形   180°   极*   非极*   co2、cs2   aba   v形   ≠180°   极*   极*   h2o、so2   a4   正四面体形   60°   非极*   非极*   p4   ab3   平面三角形   120°   极*   非极*   bf3、so3   ab3   三角锥形   ≠120°   极*   极*   nh3、ncl3   ab4   正四面体形   109°28′   极*   非极*   ch4、ccl4   ab3c   四面体形   ≠109°28′   极*   极*   ch3cl、chcl3   ab2c2   四面体形   ≠109°28′   极*   极*   ch2cl2   直线   三角形   v形   四面体   三角锥   v形 h2o   6、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7、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   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   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2.高二生物选修3重点知识点归纳   3.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4.高中必备的化学重点知识点   5.高中选修四化学必备知识点   6.高中生物选修3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3篇:高中生物选修3重点知识点归纳   你熟悉选修三的生物课本内容吗?知道这本书都讲了哪些知识点吗?其实选修三主要是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生物科学技术。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限制*核*内切酶(限制酶)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之间的**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   (3)结果:   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二酯键。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加到已有的核苷*片段的末端,形成**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段的末端,形成**二酯键。   dna连接酶   dna聚合酶   不同点   连接的dna   双链   单链   模板   不要模板   要模板   连接的对象   2个dn*段   单个脱氧核苷*加到已存在的单链dn*段上   相同点   作用实质   形成**二酯键   化学本质   蛋白质   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段*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于细菌染*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基因工程的基本*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段的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   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   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段,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技术。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   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3.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体dna上是否*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dna-dna)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采用分子杂交(dna-rna)技术。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生物抗虫或抗病的鉴定等。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提取dna的溶解*原理包括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   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特点:在0.14mol/l时溶解度最小;要使dna溶解,需要较高浓度?要使dna析出,又需要0.14mol/l的浓度?   在溶解细胞中的dna时,人们通常选用2mol/lnacl溶液;将dna分子析出的方法是向溶有dna的nacl溶液中缓慢注入蒸馏水,以稀释nacl溶液。酒精是一种常用有机溶剂,但dna却不能溶于酒精(特别是95%冷却酒精),但细胞中蛋白质可溶于酒精。   从理论上分析,预冷的乙醇溶液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抑制核*水解酶活*,防止dna降解;二是降低分子运动,易于形成沉淀析出;三是低温有利于增加dna分子柔韧*,减少断裂。   采用dna不溶于酒精的原理,可以达到的目的是:将dna和蛋白质进一步分离。   提取dna还可以利用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原理。利用该原理时,应选用蛋白酶,因为酶具有专一*,蛋白酶只水解蛋白质而不会对dna产生影响。温度值为60~80℃,因为该温度值蛋白质变*沉淀,而dna不会变*。   补充:dna的变*是指dna分子在高温下解螺旋,其温度在80℃以上,如在pcr技术中dna变*温度在95℃。   当鉴定提取出的物质是否是dna时,需要使用什么指示剂进行鉴定?   答: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呈现蓝*。   原理总结:通过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溶解或析出dna,可以从细胞中提取和提纯dna;再利用酒精进一步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达到提纯的目的;最后利用二苯*试剂鉴定提取的物质是否是dna。   实验材料的选取:   不同生物的组织中dna含量不同。在选取材料时,应本着dna含量高、材料易得、便于提取的原则。   本实验用鸡血细胞做实验材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鸡血细胞核的dna含量丰富,材料易得;二是鸡血细胞极易吸水胀破,而用动物肝脏细胞作实验材料常常需要匀浆和离心,对设备要求较高,*作繁琐,历时较长。   鸡血细胞破碎以后释放出的dna,容易被玻璃容器吸附,所以在提取过程中为了减少dna的损失,最好使用塑料的烧杯和试管盛放鸡血细胞液。   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若选用鸡血和洋葱作实验材料,则怎样获取含dna的滤液?   答: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蒸馏水并用玻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切碎洋葱,加入一定量洗涤剂和食盐,搅拌研磨,过滤后收集滤液。   为什么加入蒸馏水能使鸡血细胞破裂?   答: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胀裂,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从而释放出dna。   1.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要点汇总   2.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归纳   3.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   4.高中生物选修3填空题知识点   5.高中生物选修一必备的知识点   6.高中生物选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归纳3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归纳3篇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归纳3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nonc.cn/post/3576.html发布于:202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