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2、什么是基尼系数
3、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基尼系数过高会严重的冲击社会的稳定。 基尼系数是一个学术化的词汇,更通俗易懂的说法是:贫富差距。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富差距会使得社会的负面情绪激增 2.贫富差距会显著的提高社会犯罪率 3.贫富差距会激化社会的阶级矛盾 4.贫富差距问题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方面都是循序渐进的,接下来我展开来说。 贫富差距是我国人民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一项2011年的调查显示,全国91%的人关注贫富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比例居所有问题之首。在人民这么关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也承认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2014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认为当前收入差距拉大“勉强可以接受”和“完全可以接受”的人只占19.7%,而其余80%的人则是“完全不能接受”和其他较消极或居中性的态度。 大部分人认为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不合理,在回答“您认为在目前社会上的富人中,有多少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这一问题时,回答“很多”的只有5.3%;回答“较多”的只有14.5%;而回答“几乎没有”、“不太多”、“不知道”的占80.2%。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约70%的人认为权力腐败是导致当前社会不公的最主要因素。 这种认为“致富缺乏公平性”的想法是导致仇富以及某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人们觉得社会的公平被损害了,他们觉得导致这种损害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自身,而在于社会上的少数人。他们普遍认为,富人的财富都是依靠权力的腐败所带来的,而当为富不仁的事情被曝光出来以后,“沉默的大多数”又会被演变成“愤怒的大多数”。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影响,不少人都很仇视富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权力腐败。 这种情绪导致了第二点------社会犯罪率,提高了 马克思认为:“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 犯罪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很多社会影响的结果。犯罪的本质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是侵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结果。 对社会犯罪影响最大的因素便是贫富差距,贫困是产生犯罪的最主要源头,没有之一。对于贫困的人来说,当他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失去的时候,犯罪不过是他们生活的选项之一。 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指出:“一个社会只是贫穷或者只是富裕均不产生犯罪,但一个社会贫富差别悬殊就会产生大量犯罪”。尤其和钱财有关的犯罪乃是贫富差距的自然结果。 据统计,1981—2004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278迅速上升到0.462,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了66.2%。而在同一时期(1981-2004),全国犯罪率从“89起/10万人”上升到“363起/10万人”,增加了3倍,犯罪率以6.3%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快速上升。而不计入犯罪的治安案件的增长率更高,1986—2004年,全国治安案件立案率从104起/10万人迅速上升到511起/10万人,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2%。 而一旦把治安案件纳入犯罪统计,也就是把这治安和犯罪的数据加起来,那么这一现象会更为的严重。违法犯罪率从1986年的155起/10万人上升为2004年的874起/10万人,年均增长速度10.1%。 这些案件中,和钱财相关的案件占比最大。1981—2004年侵财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年均在80%以上,而盗窃是最主要的侵财犯罪类型(占侵财犯罪总数的87%),也是最主要的刑事犯罪类型(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有着显著影响,收入差距越大,违法犯罪活动就越严重。 现在我国每年的刑事案件徘徊在四百万起左右,治安案件高达六百多万起,这骇人听闻的数字都是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结果。 而犯罪率的提高,又导致了第三点----阶级矛盾的激化。 阶级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一个社会是否稳定,和社会阶级的构成方式密切相关。 从社会结构的类型来看,“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种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均衡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富有阶级和贫困阶级的占比都少,中产阶级占比最多,整个社会以中产为主体。 这种社会结构的好处在于,中产阶级充当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缓冲海绵,其使得矛盾最为尖锐的富人和穷人不会直接发生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会和一个不那么富有也不那么贫穷的中产阶级发生冲突。 中产阶级在这里充当了一个工具人,反正富人和穷人,最想想到要打倒,要压迫的,从穷人、富人,转变成了中产。 可是如果一旦贫富差距过大,那么他就会必然产生一个失衡和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1%的富人占据了社会99%的财富,而余下的99%的人,却只能占有社会1%的财富。 这种社会结构很容易造成富人和穷人之间对立,因为中产被消灭光了,社会上除了资本家就是无产者。以拉美国家来举个例子。 拉美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他们从1899年以来,在长达一百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当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讽刺的是拉美的“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拉美国家在1970年之后社会两级分化特别严重,有的国家基尼系数甚至高达0.66。 在拉美地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40%,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03年拉美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800美元(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4倍),但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极少数富人手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更上升到44.4%,其中赤贫人口占总人口的20%。 而这种极端分化的贫富差距所产生的结果之一便是世界第一的凶杀案发案率:25.1起/10万人。 而阶级矛盾的激化会顺理成章的出现第四点------“社会动荡”。 贫富差距会必然的导致社会动荡,英国学者威廉·汤普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社会组成上,财富的极端不平衡会必然的引起其他所有的社会严重缺点。只要允许这一严重缺点存在,就不能建立任何自由的制度和公正的法律;即使建立起来也不能维持下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也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 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必然无法保证公正,由于社会财富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而处于社会下层的穷人阶层占有财富太少,必然会损害社会正义。这种社会正义的损害,必然会让社会异化成两种阶级---资本家和无产者。这种异化必然会导致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则必然会让社会稳定无从谈起。 西方自由经济学派的萨缪 · 尔森和阿瑟 · 奥肯都承认:自由经济的一大后果加剧贫富差距,而这会导致我们的社会和被丛林法则所统治的野外没有差别。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数据,198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之比是1.8∶1.18∶1,2002年扩大为2.63∶1.26∶1。 而这会导致什么,这会导致地区之间的分化。 我们说过,资本会让社会上的人异化成两种人:资本家和无产者。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差别比人和狗的差别都大。 而这种地区之间的分化也是如此。 我国有一项措施叫做“财政转移”,也就是发达地区的大部分税收会被中央拿去支援建设落后地区。这会导致的问题其实很大,不过我这里不细说,简而言之就是落后的地区虽然拿补贴的财政,但是还是怪中央偏心,发达的地区认为贫困落后地区经济效益低下、观念落后、投资效益差,因此中央支援贫困落后地区是浪费资源的不明智之举。 这样,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就有分离的倾向。 举个不敏感的例子就是,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和前苏联的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些地区都是本国收入最高的,“他们都认为从母国分离出来是摆脱穷亲戚的一个好办法”,从而率先宣布独立。 所以后来苏联是怎么亡的,铁子们你们不会不知道吧? 好了,到这里我们再总结一下,贫富差距会造成以下四个后果: 贫富差距会使得社会的负面情绪激增->显著的提高社会犯罪率->激化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的动荡 . 谢邀。 官家口径,个人可以不认,但要重视这个数字的重要性,因为会有不少政策以这个数据为基准而展开。 而且这毕竟是十年的均值嘛。 平胸而论,这个数据我个人能勉强接受。 一,基尼系数0.4为警戒线,0.466已经属于“收入差距较大”的范围。 说白了,这个数据你没法喜庆,顶多说一句“总体持续下降”。而且肯摆出这个数据,说明至少没有回避“收入差距较大”这个事实。 二,0.466在国际上也不算好看。 拿世行的老数据来看,基尼系数在45到50区间的有: 14年的科摩罗,45.3;20年的墨西哥,45.4;04年的牙买加,45.5;14年的尼加拉瓜,46.2;14年的喀麦隆,46.6;18年的布基纳法索,47.3;20年的厄瓜多尔,47.3;19年的洪都拉斯,48.2;14年的危地马拉,48.3;20年的巴西,48.9;11年的刚果布,48.9;20年的哥斯达黎加,49.3;19年的巴拿马,49.8。 要么是拉丁美洲,特别是那堆加勒比海的香蕉共和国,要么是非洲。 当然,也别太上火。照世行的基尼系数数据,我国19年是38.2,这说明世行的数据也就图一乐。 三,参照本国历史数据。 官方很多数据像“加密转译”:你孤立地看数据肯定会觉得不靠谱,因为很难拿去和别国做比对;但这些数据连贯地看,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真实面的趋势的。 说白了,“美化”也是有逻辑的。 17年年初例行的经济通气会上,时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透露了12年至16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0.474、0.473、0.469、0.462、0.465。 换言之,按收入差距角度,12年到21年的十年总体情况,比较像16年。 16年一方面是货币化棚改正热,不少市民正在享受纸面富贵;另一方面是启动供给侧改革,部分产业开始政策性压缩。 16年GDP增速是6.7%(最终核定值),也第一次跌破7%。作为“新常态”概念的第三年,增速放缓已经很明显了。 但16年又是扶贫力度较大的一年。“精准扶贫”15年10月提的,16年正式发力。 拿16年的收入差距来代表这十年,逻辑上说得过去。 最后,与其争吵数据,不如以此为起点。 你吵不过人家,什么大学的田野调查也不好使,别费劲了。 干脆就把这份数据摆着。 去年招商银行的年度报告,0.1%的私人银行客户占有了31.5%的资产,2.1%的金葵花客户占有了50.6%的资产。 剩下97.9%的客户占有了17.9%的资产。 如果明年招行的报告还是这样,甚至更进一步;那到时候你说“我们基尼系数又降啦”,就有点逗你玩了。 0.61高么? 2015年Li和Wan认为2010年财富基尼系数为0.739 何玉长2017年于《当前我国居民财富基尼系数分析》中计算2011年财富基尼系数为0.732,2013年财富基尼系数为0.706(何玉长于2017年乐观地预测2020年可能可以降到0.600) 谢宇研究2012年财富基尼系数0.727。 Xie和Jin(2015)利用CFPS(2012)数据测算财富基尼系数为0.64,利用富豪榜数据调整为0.73 罗楚玉利用CFPS测2013年财富基尼系数0.619,2016年财富基尼系数为0.736,富豪榜数据调整达到 0.772和0.796。 瑞士信贷《全球财富报告2021》(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 2021)显示:中国财富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9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711,随后有所缓和,降至2019年的0.697,但2020年疫情冲击下再度上升至0.704。 即 2010基尼系数:0.61/0.739,数据来源:西南财大/Li和Wan 2011基尼系数:0.732,数据来源:何玉长 2012基尼系数:0.727/0.73,数据来源:谢宇等人/Xie和Jin 2013年基尼系数:0.706/0.736,数据来源:何玉长/罗楚玉 2015年基尼系数:0.711,数据来源:瑞士信贷 2016年基尼系数:0.796,数据来源:罗楚玉 2019年基尼系数:0.697,数据来源:瑞士信贷 2020年基尼系数:0.704,数据来源:瑞士信贷 罗楚玉和陈国强两位教授于《富豪榜与居民财产不平等估算修正》提到:“根据历年中国富豪福布斯榜和胡润榜,推算财富分布高端人群的财富分布特征,结合住户调查数据重新估算全部人群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对整体财产基尼系数的推算中,考 虑 了 富 豪榜和住户调查数据的不同结合形式。按照 “相对标准”的拼接结果,财产基尼系数有小幅度上升,CFPS中甚至略有下降;但按照 “绝对标准”的拼接结果,财产基尼系数有大幅度上升,CHIP和 CFPS“拼接”福布斯榜的财产基尼系数都将达到0.8左右。总体而言,我国财产基尼系数已经处在比较高的水平。” 倒不如说西南财大只算出个0.61引起那么大的反映才很奇怪。 首先呢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一个叫财富基尼系数,一个叫收入基尼系数,各位比较的时候不要搞田忌赛马式的比较,拿一个高的和一个低的比。 比如下面的答主回答的数据都是什么呢,是财富基尼系数,但是评论以及回答里面总是和收入基尼系数混淆,所以导致鸡同鸭讲。 中国财富基尼系数是多少呢?瑞士信贷2019年做出了统计,可以看出虽然财富基尼这个数字很大,但是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并不大,回答区和评论区的各位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混淆了收入基尼和财富基尼的概念,收入基尼要是能0.7那早就完蛋了。 https://www.credit-suisse.com/media/assets/corporate/docs/about-us/research/publications/global-wealth-databook-2019.pdf 当然了,收入基尼系数有多少呢?中国统计年鉴给出了答案:2020年为0.468中国统计年鉴―2021 0.468比0.4要高一点,所以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有贫富差距的问题,但是没有网传的以及这个回答区下面描述的那么大。 这个来自和朋友的聊天。男人在一起聊天,不管什么背景,好像个个都化身成为国家领导人,很有联合国或者G20圆桌会议的感觉。 中美两国现在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大家似乎都认同了。但是,两国都有着类似的基尼系数,美国现在在0.48-0.49,中国在0.45左右。朋友就说,中美贫富差距差不多,我说,基尼系数这个概念应该说人口越多,会自然地增大。中国人口更多,所以,中国的贫富差距比美国小。 我说这个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本能感觉。但是基尼系数在经济学上的讨论并不少,难道这些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一个虚假的概念?骂人傻容易,证明就难多了。怎么去证明呢? 这篇文章就是试图从公有的知识来建立数学模型,看基尼系数是否天然就是人多必然高,如果是,怎么样才是更好的评估方法? 招商银行公布了2018年的年报,资产总额6.75万亿,同比增长7.12%,重新超过了兴业银行,夺回了股份银行排名第一的宝座,利润805亿,同比增长14.84%,对于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来说,这个增速已经十分不易。其中的一个扎心数据,招行公布零售客户总数达到1.25亿,增长了18%;这其中,私行客户,也就是日均资产过千万的那些超级客户,总数一共有7.2万户、总资产就超过2万亿 ,也就是说万分之5的人占了30%财富;而金葵花客户,差不多就是中产,日均50万元资产以上的高端客户,达到236万户、总资产超过5.5万亿 ,也就是1.9%的人占了81%的财富。 问题来源 如何看待招商银行年报显示不到2%的用户占据超过80%的资产? 招商银行发布2020年年报,其中零售客户数据显示,占比1.96%的金葵花及以上客户资产量占零售客户总资产的82.15%。 问题来源招商银行 2020 年年报显示,2% 的客户掌握了 80% 的财富,为什么会这样? 招商银行发布年报,截至2021年底,公司总的零售客户是1.73亿户,他们的总资产额度是107591.7亿元。其中,金葵花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总数为367.2万户,占比2.12%。这些人的总资产达到了额88364.09亿元,占比高达82.13%。 什么是金葵花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转载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87103571)如果客户的总资产大于50万元,又少于1000万元,那么这类客户就是金葵花客户,相当于是中产阶级。如果客户的总资产大于等于1000万元,那么这类客户就属于私人银行客户,是我国的富裕阶层。如果将金葵花客户跟私人银行客户分开,你将看到更加残酷的现实。因为招行私人银行客户只有12.2万人,占比只有0.07%,财富却占了总资产的31.5%。金葵花用户是355万人,占比2.05%,财富占了总资产的50.6%。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转载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0410880/answer/1792305097)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0,说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0.2-0.3是收入比较平均;0.3-0.4是收入相对合理;0.4-0.5是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是收入悬殊。所以一般默认把0.4看成贫富差距警戒线,大于0.4就很容易出现社会动荡。简言之:基尼系数越大,社会分配越不公平。中国基尼系数大概有2个主流版本: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0.47,一个是西南财大的0.61 世界上还没出现过一个和平国家,基尼系数有0.61。 西南财大早在2011年得出数据是:0.61 0.61是什么概念?0.61高于全球其他200多个国家, 比这个数字更高的,全球大概只有4个国家(我如果没看错的话),分别是南非、莱索托、博茨瓦纳和塞舌尔。 专业的贫富差距分析,参考 复旦大学万广华教授在B站2021年的视频【10】10%的富人与10%的穷人收入比已达20倍!数据分析我们的贫富差距有多大?【复旦万广华】_哔哩哔哩_bilibili 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泰尔指数等数据是衡量社会公平性和共同富裕推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今天,我们给大家收集到了齐全的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泰尔指数等数据。分享给大家。 一、基尼系数大全 衡量收入差距的最经典指标就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英文:Gini index、Gini Coefficient)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就是田卫民老师提供的测算方法,今天,作为共同富裕系列的开篇,就给大家分享几份收集到的基尼系数有关数据。 1.1988—2020年各省基尼系数(参考田卫民计算公式) 包含了2002年-2019年31省的基尼系数,包括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乡整体基尼系数,总体居民基尼系数参考是田卫民老师的计算公式。原始资料来自各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参照田为民的文章《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里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数据展示:城乡】 【数据展示:城乡】 2.2000-2020年中国省份、282个地级市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 利用Dagum(1997)基尼系数方法计算出基尼系数,并将基尼系数按照子群分解的方法分解为三部分:地区内差距、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 所需软件:stata、matlab 数据来源:乡镇夜间灯光数据、地级市灯光数据、地级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文献:吕承超,崔悦.中国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及时空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09):62-79. 附件内容:stata运行命令、matlab运行命令 计算的基尼系数:基于地级市夜间灯光数据计算的省份Dagum基尼系数数据: 注:资源来自网络收集,质量请自审 3.一个小工具:Gini 基尼系数(Lorenz洛伦茨系数)excel自动计算 实现了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的自动计算,利用excel自带的基本公式;附详细计算步骤说明,便于理解公式,易懂、易上手。 3.基尼系数的计算与分解方法 基尼系数计算的matlab程序 4. 2012-2018年全国及各地区教育基尼系数和人力资本存量 5.2010、2012、2014、2016和2018五次调查的省级基尼系数面板数据 用CFPS数据库中的微观数据导入stata计算而成,剔除了缺失值较多的个别省份。CFPS虽然省级代表性不足,但应该具有全国代表性。很多论文用CFPS考察全国性的不平等。 6.世界各国基尼系数和世界不平等指数(WIID) (1)世界各国基尼系数 【国家和地区】188个 【时间跨度】1950-2012年 【收入不平等指标数量】来自各大国际研究机构的近20种基尼系数和收入不平等指标(所有指标都标注数据来源) 【包含文件】1.数据文件(Stata格式)2.数据的详细说明(包括原始出处及处理过程)和描述统计(PDF格式) (2)世界不平等指数 这份《不平等指数》,主要着力于贫富差距的统计和分析,在全球化与智能化高速发展的当下,贫富差距扩大到了怎样的地步呢? 二、恩格尔系数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传统的恩格尔系数通常是根据食物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来计量测算,在中国,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品烟酒支出/总支出 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逐渐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29.3%,是新中国以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30%以下,反映出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今天,小编给大家收集了两份恩格尔系数,分别是 (一)中国各省份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1978-2019) 格尔系数是很多研究需要涉及的一个重要变量,小编辛辛苦苦的进行收集整理了改革开放至以来,197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资料中所出现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各省份的统计公报以及其他统计年鉴。 (二)300多个地级市恩格尔系数(1978-2019) 从该数据来看,我们也发现,各地市级恩格尔系数比较中,并不是经济越发达,恩格尔系数会越低,如江浙沿海一带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可能会比内陆部分城市还要高。那是因为:由于经济社会环境、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支出结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该指标变化和差异很大,不能简单对比或滥用,而是要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和匹配程度(可比性),权变应用。 因此,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三、泰尔指数 (一)2010-2019年208个地级市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1、数据来源:各省的统计年鉴以及部分地级市的年鉴(主要是地级市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为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而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附件中也包含各个地级市的城镇化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之前为人均纯收入。 2、时间跨度:2010-2019年 3、区域范围: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重庆、甘肃以及青海,共19省市208个地级市数据。 4、指标说明: 数据中包含具体的计算过程和原始数据 (二)泰尔指数计算模板 数据中包含具体的计算过程和原始数据,方便大家的计算和使用! (三)2000-2020年分省、市、自治区泰尔指数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时间跨度:2000-2020 测算公式: 资源免费分享,领取↓↓↓《下载指南》资源,免费进群下载! 上两篇文章,《看A股!中国经济出大问题了》《看A股!中国的未来要垮掉了吗》,读者反馈热烈。 君临指出:当下A股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需的不景气,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内需困境的劳动力人口下滑与青年人高失业率的问题。 后台读者的留言非常积极,也有不认同的。 其中相当大比例的读者,认为贫富差距才是内需困境的主因。 是否是这样呢? 今天,君临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君临希望避免情绪化的文字,尽量用可量化的数据来分析,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绵薄之力。 ———— 衡量贫富差距,最重要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什么是基尼系数呢? 基尼系数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是0; 全社会的收入都集中于一个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是1。 现实生活中,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解释定义过后,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世界各国的基尼系数分布情况,有一个大概的客观认识。 http://statista.com提供了2020年世界各国的基尼系数排名,大家看一下: 整体来看,可以分为四档: 第一档,0.2-0.3,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集中在北欧和东欧; 第二档,0.3-0.4,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的国家,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在这个区间。 第三档,0.4-0.5,贫富差距相对较大的国家,以亚洲和美洲国家为主。 第四档,0.5-0.6,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集中在非洲和拉美。 中国在哪个区间呢? 第三档。 根据历年官方提供的数据,中国基尼系数在0.46-0.49左右,算是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过去20多年,基尼系数最高的时候,是2005-2010之间的6年,一直维持在0.48以上。 最严重的2008和2009年,甚至高达0.49。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其实已经在稳步下行。 2010年回到0.481,2011年进一步降到0.477,2014年降到0.469,此后一直在0.46区间波动。 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黄金十年,竟然是贫富差距最大的时候; 近十年来贫富差距在缩小,但经济增速偏偏是在逐步放缓的。 咦,怎么跟我们的想象,好像不太一样?! 这一定是数据出错了。 我们找更多数据,看看是否能从各个角度进行验证。 ———— 看城乡差异。 中国是个二元社会,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 我们从历年的统计公报中,找出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分析一下。 备注:数据来自统计局 ———— 上表列出了几个代表年份的数据,大致趋势跟基尼系数的走势是一致的。 从整体来看,2002-2013年,是中国建国后城乡差异最大的12年,比值均保持在3以上。 其中,2007-2009年为城乡差异最大的三年,比值均在3.33以上。 此后逐年下滑,2014年降到2.92,第一次降到3以下。 2017-2022年数据分别为2.71、2.69、2.64、2.56、2.50、2.44,逐级下行。 这份数据其实很好理解: 最近十多年间,城乡差异的缩小,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2012年前后,中国劳动力人口进入萎缩区间,这带来了两个重要的结果—— 第一,是农民工群体的议价能力上升,工资大幅增长,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居民。 第二,农民数量的大幅减少,加速了农村机械化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又一次飞跃。 另外,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不可忽略。 2009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包括: 第一,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四万亿政策中,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建投资得到重点倾斜,经济繁荣和物流成本下降带来了收入增长的加速。 第二,土地流转,2014年的中央文件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因此,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近十年城乡差异的缩小,是非常明显的,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 再看地区差异。 我们单看城镇居民内部,中国最富与最穷省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 备注:数据来自统计局 ———— 大趋势和基尼系数、城乡差异保持一致。 2008年前后,是地区差异最大的阶段,2010年代以来,比值同样在逐步下行。 主要原因也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 第一是市场层面,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了底层劳动力的议价能力上升,工资增速超过了中产阶层。 第二是政策层面,近十年来,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医保社保等福利政策的覆盖面扩大,让更多底层大众都能享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果实。 ———— 无论是基尼系数,还是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数据,都明白无误的告诉了我们—— 最近十多年,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在逐渐缩小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告诉我们的,却是贫富差距在加大呢? 答案是:超富阶层的财富高速增长。 胡润百富榜,是中国最早最全面进行中国富豪阶层数据统计的,君临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份统计—— 中国最富100人的总资产占全国GDP的比例。 备注:数据来自胡润百富榜 ———— 你看,在过去20年,中国最富有的100个人所占有的资产总量占中国GDP的比例是稳定提升的。 从1.63%一路上行至7.89%,几乎不为任何经济规律所干扰。 这些超级富豪的财富,经过各种榜单和媒体的渲染,深入人心,加深了人们贫富差距拉大的印象。 因此坊间才会有—— “我和马云两个的平均财富有2000亿,事实上呢,马云有4000亿,我一毛都没有。” 之类的冷笑话。 其实,不仅是超富阶层,整个富人阶层(净资产大于500万)的财富占比,在过去20年都是持续增大的。 这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更强的经商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投资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理论上来说,如果没有政策介入,市场游戏规则也不变,这个趋势是会不断强化的。 这跟上面提到的基尼系数、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最近十多年,富人阶层的财富占比在扩大,贫困阶层的财富占比也在扩大,到底谁是受损者呢? 答案是:中产阶层。 根据胡润的研究,他对中产的界定是一线城市年家庭收入30-150万,新一线及其他城市家庭年收入20-150万的城镇居民。 得出的结论是,截止2018年8月,中国中产阶级数量为3321.4万户。 分布集中在京沪+粤浙苏五大省市,合计2342.4万户,占了全国中产阶层数量的70%以上。 备注:数据来自胡润的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 ———— 过去十多年来,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 一方面是沿海经济增速在放缓,这些地方的中产阶层收入增速也在跟着放缓; 另一方面,则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房价的飙升,教育和医疗成本的上涨,都在挤压着中产阶层的荷包。 中产阶层就像三明治中间的那块火腿片,两头被挤压,是过去十年利益受损最明显的。 因此,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准确的描述应该是: 在整体贫富差距缩小的大趋势下,中产阶层和富人阶层之间结构性的差距拉大。 ———— 或许是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才会在2021年提出“共同富裕”,加大对超富阶层不合理收入的治理。 我们仔细观察top100富豪在近五年的财富占比,会发现一个重要变化。 2021年恰好是一个转折点。 备注:数据来自胡润百富榜 ———— 2021年以前,中国超富阶层的财富占比,是持续上涨的,2020年已经超过了GDP的10%。 但在2021年之后,这个占比数据已连续两年下行。 2021年回落到9.98%,2022年进一步大幅下滑到7.89%。 发生了什么? 答案跟上一篇文章《看A股!中国的未来要垮掉了吗》的结论是一样的,即:新经济行业的整顿。 中国的超富阶层,资产相当大比例来自新经济行业。 以2020年胡润百富榜前20名为例,其中10名超级富豪来自新经济行业。 他们是:阿里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顺丰的王卫,网易的丁磊,拼多多的黄峥,小米的雷军,美团的王兴,腾讯的张志东,京东的刘强东,中公教育的李永新。 这些来自IT、互联网、快递、教育的新经济企业龙头,近十年来通过创新投入和野蛮生长,业绩增长强劲,股价和市值一路上行。 他们的资产,也跟随着股价和市值,一路飞涨。 但要意识到的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新经济行业,早已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财富制造机。 他们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国中产阶层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上这些新经济企业,他们的总部均位于京沪粤浙; 事实上,中国整个新经济行业几乎都是植根于京沪粤浙的,跟中产阶层的主体分布基本一致。 这轮新经济行业的整顿,不仅打击了青年人的失业率,也重创了中国的富人阶层、中产阶层,影响深远。 这两年,部分失意的富人选择远遁海外,成为一个热潮; 即使留下来的,也大都明哲保身,保守经营,导致企业招聘减少,青年人失业率高企。 在新经济行业工作的中产阶层,要么被失业,要么面临奖金的减少,在荷包收缩的大环境下,减少消费也就成了必然。 如此,一轮整顿下来,贫富差距缩小了,内需消费不振的问题也变得严重了。 你没有看错: 今年的内需消费低迷问题,不是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恰恰相反,是由于贫富差距缩小引起的。 ———— 贫富差距拉大,固然不好; 贫富差距缩小,同样会引起一系列问题,这是很多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从世界各国的基尼系数分布区间来看,主流西方发达国家集中在0.27-0.36区间。 如挪威0.279,瑞典0.302,法国0.323,德国0.323,日本0.329,瑞士0.330,加拿大0.333,澳大利亚0.347,英国0.350,意大利0.362。 它们相对完善的福利制度、较高的收入水平,是无数人向往的方向。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 发达国家中,科技产业实力最强,经济前景最好的美国,基尼系数其实是最大的,0.419。 基尼系数排名第二的以色列,0.387,同样是一个以科技产业繁荣著称的国度。 在欧洲这个福利国家的大本营,基尼系数最小的,不是名声在外的北欧国家,而是相对落后的东欧国家。 世界基尼系数最小的前10位国家,分别是哪些呢? 你一定猜不到: 阿塞拜疆0.224,斯洛文尼亚0.244,斯洛伐克0.247,摩尔多瓦0.248,捷克0.248,白俄罗斯0.251,阿联酋0.260,冰岛0.264,乌克兰0.266,比利时0.271。 10个国家中,除了冰岛和比利时是发达国家,阿联酋是石油土豪,其余7个都是东欧和前苏联国家。 战争前的乌克兰,经济发展水平欧洲倒数第一,产业凋敝,毫无前景可言。 却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 你能想象吗? 这些东欧和前苏联国家,有什么先进产业吗,没有。 年轻劳动力几乎都跑到了西欧打工,本土经济基本沦为欧洲强国的附庸。 整个国家,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打工经济体”,没有超级富豪,也没有科技产业。 这是我们希望的转型方向吗? 显然并不是。 我们再深入的看一下美国,看下面这张美国历史基尼系数图。 美国历史上基尼系数最小,贫富差距最小的时候,是1970年代,只有0.35。 这个时代得益于肯尼迪+约翰逊两任民主党总统的福利社会建设,底层大众的幸福感有了巨大的提升。 这个时代,也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失落的十年”,经济停滞,国力衰颓,在与苏联的争霸中节节败退,物价高企,中产阶层压力山大,整个国家陷入一片迷茫之中。 1980-90年代,经过里根+老布什两任共和党总统的自由化改革,美国经济才终于迎来了复兴。 这20年,是美国经济重新登上“超级霸主”之位的转折点,但同时,也是贫富差距急速拉大的剧变时期。 基尼系数,从0.35飙升到0.40以上,从此再也没有落下来。 最近20年,美国基尼系数主要在0.40-0.42之间波动,期间呈现着如下特征—— 2000-2006,2010-2019,基尼系数波动向上,同时也是经济向好,相对繁荣的年代。 2006-2010,2019-2020,基尼系数波动向下,同时也是经济危机的年代。 似乎无论在哪一个历史阶段: 贫富差距缩小=经济衰退,经济繁荣=贫富差距拉大,都存在着明显的强对应关系。 这里面的对应逻辑在于: 要经济繁荣,就必须支持科技产业的增长,通过政策松绑、鼓励创新、免税补贴等方式去培育新兴科技产业。 也就是经济的自由化。 一旦这样做,就必然会诞生行业寡头,形成富人阶层,拉大贫富差距。 要想缩小贫富差距,就必须加大对富人阶层的征税,反垄断,政策收紧,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也就是建设福利社会。 一旦这样做,就必然会导致富人财产向海外低税收国家的转移,投资减少,随之迎来经济的萎靡。 因此,如何在追求贫富差距缩小的同时,保持创新科技产业的强劲增长,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 正如上一篇文章分析到的: 君临支持对新经济行业的整顿,该行业经过十多年的野蛮生长,也是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但问题在于,中国的新一代高水平创新产业还没有足够壮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转型的困境。 如果新一代的高水平创新产业尚未能全面接班,“传统产业”又过快的调整,便很容易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 我们眼下面临的,正是这种困境。 这需要政策制定者更谨慎的决策,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而一旦经济超出意外的萧条时,又能及时推动财政宽松,让转型的从业者们能够更从容的去转型。 ———— 好消息是,高层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眼下问题的严重性,最近几天政策开始频密推出了。 一个是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陆续下调,虽然降幅不大(10BP),但也总比没有强。 另一个是减税降费,四部门发文要在2023年底前,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近期白酒、汽车、美容、教育等内需消费板块都开始明显走强了。 或许下半年,还会有更多利好消息传来。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每个人的收入有多有少,差距大时,基尼系数就高;差距小时,基尼系数就低。 一、基本概念 基尼系数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是 0; 全社会的收入都集中于一个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是 1。现实生活中,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 0 ~ 1 之间。 二、主要作用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 0.2 时,显示居民收入分配过于平均,0.2—0.3 之间时较为平均,0.3—0.4 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 时差距过大,大于 0.5 时差距悬殊。通常而言,与面积或人口较小的国家相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国家的基尼系数会高一些。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或工业化前期的国家,基尼系数要大一些,而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实施高福利政策国家的基尼系数要小一些。 三、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即收入分布曲线计算的。在下图中,横轴是累计人口百分比, 纵轴是累计收入百分比。对角线上的斜线是绝对平均的收入分布线,垂直纵线是绝对不平均的收入分布线,斜线和垂直纵线之间的曲线是通常见到的实际收入分布曲线。斜线和曲线之间的面积 A,相当于用于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基尼系数等于 A/(A+B),经济学含义是用于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 基尼系数需要使用分户或分组的居民收入数据来计算。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或 这里和是指将调查户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计算第 i 户代表的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和第 i 户所代表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四、使用基尼系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能预报、预警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但基尼系数这个反映差距的指标也有局限性,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一)基尼系数衡量的是收入相对差距。假如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比基期年翻一番,虽然高收入户增收的绝对额要大得多,但因为所有家庭收入增加的比例是一样的,相对差距仍一样,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也是一样的。 (二)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总体差距。基尼系数的变化取决于所有居民的收入相对变化,其中某一群体相对于另一个群体的收入差距的变化有可能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 (三)基尼系数衡量了收入差距,却不能衡量在哪里存在分配不公。有些差距是公平合理的,比如,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及质量不同,得到的收入有所不同是合理的。而有些差距是不公平的,需要进一步做深入的制度研究,找出差距原因并消除不公平分配现象。 (四)使用不同来源、不同口径的收入基础数据会得到不同的基尼系数。比如:收入指标是否规范、用总收入指标还是可支配收入指标、收入中是否包括政府的实物福利、是否扣除年度物价因素、是否扣除地区差价等等,都对基尼系数及变化趋势有影响。在对基尼系数进行国际比较或时序比较时,需要注意到基础数据的可比性。 2019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 0.465,比 2012 年的 0.474 下降0.009,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在缩小。 (撰稿:方晓丹 王冉 余秋梅) 近年来中国社会收入不平等呈现加剧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衡量不平等的国际通行指标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高位0.491下降到了2015年的0.462,然后又开始呈现攀升趋势,2022年达到了0.469。基尼系数0.4通常被视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还有民间机构认为,考虑到高收入人群收入隐形化,实际基尼系数要更高。衡量不平等的动态指标——收入流动性,则显示从2018年以后收入结构日趋固化,意味着打破收入不平等的局面是个巨大的挑战。 哪些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如果从劳动力市场角度来看,当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除其自身禀赋和努力,教育、税收、社会保障等等,种种社会政策因素都将影响他的收入高低以及与其他人的收入差距。识别出这些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并就此制定政策,是践行“共同富裕”愿景的必需。 与普遍感知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在中国,靠财政的倾向性支出来拉平社会不平等,作用并不大,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相比之下,成了导致中国收入不平等且代际固化的关键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全阶段的不平等的累积中,“的代际固化起基础性作用;其次是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造成不平等的累积,且两者的作用在此消彼长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房莉杰等在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性研究中写到。 因此,通过对教育平等赋能,使得劳动力在进入市场之前能够站在尽量平等的起跑线上,是未来减少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房莉杰等把劳动力市场机制运行分为三个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和劳动力市场分配后,相对应的社会政策分别包括,教育和培训;劳动就业和市场法治保护,以及社会保障等给付性制度。 财政支出效率低,未来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 财政支出通过发放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这种社会给付效果既可能是累进的,即通过再分配拉平收入不平等;但也可能是累退的,即公共支出更多流向了中高收入群体,起到了负向收入再分配作用。 根据这篇研究综述,从数据直观上来看,我国的社会支出与不平等程度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意味着社会支出的确发挥了促进公平的效果。不过如果放在全球范围看,我国的财政支出量上虽可观,效率却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支出水平来看,中国已经接近了发达国家OECD成员国的中位置,高于绝大部分新型工业化国家。但从效率来看,中国要落后于大部分OECD成员国。见图2。在趋势线下方代表以更少的社会支出实现了更高的社会平等,也就是说社会支出效率更高;反之效率更低。 房莉杰等认为,中国的社会支出效率较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口众多、社会异质性强,尤其又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中,因此缩短同等幅度的不平等需要付出更多成本。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趋缓,我国社会支出的增长趋势开始放缓,相应基尼系数也出现了小幅反弹迹象。因此,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来降低不平等的空间已经变得非常小,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一方面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另一方面降低初次分配的不平等。 教育是导致劳动者“能力不平等”的关键 如何降低初次分配的不平等?从进入市场前,劳动力已经在能力上面临着不平等局面,而且这很大程度上是结构化的问题,比如,教育带来的不平等。 研究显示,教育不平等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这一阶段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方面。农村户籍家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更难获得高质量学校教育,而能否进入重点学校又决定了下一阶段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 早期阶段的教育优势会步步累积,到高等教育阶段,再到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阶段的不平等也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质量的不平等上。从户籍因素来看,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比如进入 “211” “985” 高校的机会,尽管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张总体上提高了教育的流动性,但从代际视野看,这种流动性效应已经因为机会的不平等而逐渐下降。近年来热议的“寒门难出贵子”即是例证。 背后原因在哪?作者强调,社会不平等程度与教育市场化水平的增强,而不是教育扩招,强化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尤其是质量上的教育不平等。“换言之,公立资源的重点学校和市场资源的课外补习班,两者都更容易被优势阶层获得,从而造成了教育不平等的累积叠加。” 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教育“减负”,尤其是 2021 年“双减”政策——减少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表面上的确弱化了教育市场化的影响;然而研究结果显示,从实践效果看,此类政策反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周子焜、雷晓燕,以及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沈艳在去年发布的研究中就发现,十年“减负”导致贫穷家庭的孩子升学率更低、投入更低;富裕家庭的孩子则正好相反,投入增加、升学率增加。 这也说明,社会政策,不一定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缩小,甚至有可能导致差距进一步扩大。 教育的代际固化也是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关键 上文提到,财政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第三阶段——分配阶段,很难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第一阶段,教育在确保“能力平等”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那么,在劳动力市场的第二阶段——就业阶段,哪些因素又导致了“机会不平等”的累积? 影响就业阶段“机会不平等”的因素包括户籍、性别、教育、行业垄断等等。文章指出,户籍和性别依旧是造成机会不平等的显著因素,但21世纪以来,它们的影响力都在降低,尤其是户籍。一个明显特点是,在低收入群体中,城镇户籍对收入影响较大;但在高收入群体中,户籍异质性影响相对较小。 “这些积极的现象都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更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作者写到。 因此,从实证文献研究来看,要想促进就业阶段的机会平等,应该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相反。有意思的是,针对就业市场的劳动保护措施,其作用机制恰好是限制市场的作用。 与此同时,教育的代际固化影响越来越大,成为21世纪以来影响机会不平等的最关键因素。 一方面,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就业阶段的机会不平等;然而另一方面,市场的发展,又会放大教育的不平等问题。因为理想状态下的就业“机会平等”意味着以教育水平为主要指标的人力资本必然应该在劳动力市场分配中起主要作用;但如果教育代际固化,那么在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是不平等了,所以机会越平等,代际收入和阶层就会越固化。 如何打破这一循环?作者认为,教育资源的投入,应该从“教育机会的普及,转向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分配”,这将是未来打破教育代际固化、实现教育平等的重点。 (参考资料:《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三个阶段与累积的不平等——基于社会政策的视角》,房莉杰樊丹迪。文章图表均来自该论文。)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靠财政倾斜 还是教育分配……哪些政策更能减少社会不平等丨数据说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nonc.cn/post/3703.html发布于:2025-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