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2、初中化学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十六、实验中水的妙用1.水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液溴需要水封,少量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保存,通过水的覆盖,既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蒸气逸出,又可使其保持在燃点之下;液溴极易 挥发有剧毒,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比水重,所以亦可进行水封减少其挥发。2.水浴:酚醛树脂的制备(沸水浴);硝基苯的制备(50—60℃)、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蔗糖的水解(70~80℃)、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室温~100℃)需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银镜反应需用温水浴加热即可。3.水集: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气体,中学阶段有02, H2,C2H4,C2H2,CH4,NO。有些气体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但可以在水中加入某物质降低其溶解度,如: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4.水洗:用水洗的方法可除去某些难溶气体中的易溶杂质,如除去NO气体中的N02杂质。5.鉴别:可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或密度的不同进行物质鉴别,如:苯、乙醇 溴乙烷三瓶未有标签的无色液体,用水鉴别时浮在水上的是苯,溶在水中的是乙醇,沉于水下的是溴乙烷。利用溶解性溶解热鉴别,如: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碳酸钙,仅用水可资鉴别。6.检漏:气体发生装置连好后,应用热胀冷缩原理,可用水检查其是否漏气。十七、低价顺序不同,现象不同1.AgNO3与NH3•H2O: 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2.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3.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4.Na2C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设计 理论知识永远只能教给我们方法,却无法真正带领我们创造出新的东西。只有不断实验才能创新,才能让这个时代真正进步,走向新的辉煌。化学作为一门较专业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才在初中的最后一年进行授课,因而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下复习知识并完成作业。 一、教育者分析初中化学课本,确定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 实验的内容来自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授课之前,教育者理应对今后的理论授课以及化学实验进行规划,确定基本的实验内容,供学生进行实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来自实验总结的课程,可以说化学课本之中处处都是实验,所以教育者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甄选,优选那些容易做且具有实验意义的实验,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检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鉴别等实验。 二、教育者在实验之前为学生讲解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从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当教育者选择好初中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实验了。但是实验之前,教育者一定要把实验的具体内容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讲解清楚,这样能保证整体实验流程的顺利。以酒精灯为例,教育者需要告诉学生酒精灯的灭火方式不是吹,而是用陶瓷盖帽盖住火焰以灭火。再以量筒为例,教育者应该告知学生读数的时候应该保持与刻度线水平,不可以俯视或仰视读数。 三、在实验之后,教育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实验经验和不足之处 实验的成功与否,教育者都应该与学生进行实验后的总结,交流整个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实验中进行改正。另外,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总结更多的教学经验,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总之,教育者首先要对初中化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在其中斟酌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然后在实验之前教育者要为学生讲解清楚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在实验之后,教育者与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分析不足并总结经验。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优化设计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设计首先应确保实验的切实可行,并选择可以满足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以及方法等要求的实验室,以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2.科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应确保实验原理、方法、操作程序遵循化学原理以及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原则,这也是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重要前提条件。 3.安全性原则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确保化学实验的安全,杜绝一切实验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在选择实验操作设备、方法或仪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毒性的物品以及危险性的实验仪器或设备。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还应做到规范、正确、熟练的操作,这样方能充分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性。 4.简易性原则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简化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如若化学实验装置或流程太过复杂,不仅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以及实验的失败率,还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化实验装置与方法。 二、初中化学实验课的优化设计策略 1.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 精心设计化学课堂实验室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设计化学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实验概念与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实验应突出教学重难点,并对学生有启发作用;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③尽量控制实验过程;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奥妙之处。如,在演示“瓶吞鸡蛋”这一实验时,教师可先往一集气瓶中注满CO,接着将NaOH溶液2注入集气瓶中,并快速将一个剥皮煮熟的鸡蛋放置于瓶口处,此时将会出现鸡蛋被“吞”进瓶内的现象。又如,在演示“铝与稀盐酸的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铝的表面往往会有一层氧化膜,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反应现象将会不够明显。所以,教师可在课前将铝片放置到稀盐酸溶液当中,待其冒出气泡后,将其取出并存放好。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将事先处理好的铝片与另一片未进行任何处理的铝片分别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学生则可明显的观察到处理过的铝片表面会有大量气泡产生。 2.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进行实验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有着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性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处理好生成性的问题,时刻围绕关键性问题以及化学实验的主要线索(假设与猜想;实验与分析)来进行实验设计,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CaCO高温煅烧这一知识点3时,化学教材中是没有这个实验演示的内容的,而学生也就不会提出CaCO经3过高温煅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具有什么成分这类问题。所以化学教师应处理好这一生成性问题。①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CaCO高3温煅烧后,有可能烧完也可能没有烧完,而学生也可以知道,白色物质中除了含有CaO之外,也可能会含有CaCO。②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经过对3实验结果的猜想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验证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此3时,有的学生会想到用HO来验证,有2的学生会想到用HCl(稀)来验证。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现象进行讨论,将白色物质加入HO或加入HCl(稀)中分别会出现什2么现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可知CaCO不溶于HO,会沉于试管底部,而32CaO可与HO发生反应生成Ca(OH),22而Ca(OH)微溶于HO,也会沉到试22管底部,此时则不好准确验证该白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而如果加入HCl3(稀)中,CaCO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3气泡,该现象十分明显。由此得出,采用HCl(稀)来进行验证效果会更明显。由此可知,灵活运用生成性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更多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对提升课堂实验教学效益大有益处。 3.善于总结实验 无论实验成功与否,总结实验经验都能有助于教师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对实验现象的总结。由于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所以,在演示实验时其发生的现象并不一定和课文内容描述的一模一样。②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应依据实验所得现象来进行自我总结,尤其是总结失败实验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来进行反思实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设计的方案,以达到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玉浦.探究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策略及实施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2]王国正.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78).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范文第3篇 第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 1、化学这门课已经给学生吊足了“胃口”学生都已经入学两年了,但是还没有接触过化学,对此学科会有一定的期待和好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初三化学的第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就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新奇的新世界,让学生大开眼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学习化学会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化学还创造出了许多神奇的事物,等等,这样谈一堂课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被化学这一新的学科所吸引,她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的。 2、上完第一课之后,接下来的第二课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失望,仍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事物,那就是演示实验。当你拿着各式各样的化学仪器走进教室时,学生的眼神都会变得亮起来,期待着会有一个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一堂课也会非常成功的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的。用实验来吸引学生,是我们化学学科的一个法宝,在一年的学习中,先接触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在教室动手实验操作,之后再让学生进化学实验室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的学习走上正轨。 通过上面的方法学生的兴趣都有了,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第二步: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启蒙性、基础性。初中化学的教学是对现代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化学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运用“需要原则”。首先,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先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在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有点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再次引起的学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最后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此循序渐进。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的化学学习充满信心。 第三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关键的记忆法。要学好化学,记忆很关键。初中化学内容多而散,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应采取以下方法加强记忆:①理解记忆。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记忆,应理解“参加”的含义是完全反应。“守恒”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再进一步理解得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改变。②要点记忆。对复杂的概念、性质、操作可概括成要点,使记忆的内容简单化。如过滤的操作,概括成“一贴、二低、三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归纳为“氢——灯——灯——氢”。③规律记忆。化学知识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应注意总结规律、发现规律。如学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后,总结出酸的通性;通过实验,总结出金属跟酸、盐反应的规律。这样,记忆就很深刻,运用就更灵活。 第四步:打好基础。 初中的化学就化学学科的基础,因此抓基础就尤为重要。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比如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前20号元素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如果不会的话,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就越来越少了,慢慢的变成差生。为了防止这样的学生出现,我们利用考试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每天的课前5分钟都是考试的时间,在前一天告诉学生要考的内容,考完一定要及时反馈,一般我们都在当天就反馈,通过每天的这次小考,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都了如指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绝不赶进度,直到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进行后面的学习。这样后进生的产生就减少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进度总是很慢的,到最后的总复习的时间就很紧。所以,现在我们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上学期应用。 第五步:及时总结和反馈。我们教研组在教学中非常的注重及时的总结和反馈。总结分为课堂小结,作业总结,考试总结,实验总结,单元总结等,每一项总结都是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将每个班的情况进行讨论后,再共同拿出一个共同的方案,再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做适当改动和添加。比如,单元总结,我们化学课本中国共产党有12个单元,这每一个单元的总结形式都不同,比如第一单元我们就以道实验室做实验的方式进行总结,如果实验操作规范就一堂课通过,如果存在问题回到教室再强调相关问题,使学生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及时改进;再比如第六单元的总结,这是一个大单元,内容多且杂,学生每次都会在这里出问题,所以,这个单元的总结我们就会分两步,第一用知识脉络图给学生展示出来,再将各物质间的关系逐一讲解,学生边记边听,将所记内容当做书签放在第六单元的卷首,以后会一目了然。最后再强调一点,第六单元与三有关。第二用化学方程式总结第六单元,将所有的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组合用箭头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经过这样的总结学生的知识会掌握的很扎实。所以,总结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一、做好理论准备 任何实验都是以化学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创新性化学实验更加需要理论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其科学性、严谨性。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理论准备,以充足的理论知识保证创新性实验的可行性。首先,教师要组织初中生按照化学教材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或者是学习化学实验册,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的开展目的是什么,开展这个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有哪些,我们应该使用哪些实验用品,这个实验可能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实验可能会出现哪些意外,等等。其次,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实验计划。在这个实验计划中,学生需要将他们的设计思路、所需要的实验用品等进行标注。虽然大部分的初中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九年级是他们的化学启蒙教育,他们的化学知识储备与实验能力都有所欠缺,所以他们个人并不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化学实验,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才能。然后,教师需要对初中生所设计的化学实验计划进行评估,判断这个化学实验的可行性,将一些具有危险性、污染性的化学实验进行修正,以使学生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更加科学。由此便算是完成了创新性化学实验的理论准备。 二、鼓励学生动手 在做好理论准备之后,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或者是在教室内为学生准备充足的??验用品,让学生亲自操作,从而保证他们能够落实自己所设计的实验,使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所开展的实验计划都是独特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实验能否成功,所以会在实验中投入全身心的精力。如果他们在实验中发生意外,便会立即进行探究,思考补救措施,如果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便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使其树立学习自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小组的实验进程,并且在小组实验备受阻碍无法继续进行的时候为学生提供辅导与帮助。创新性实验虽然强调的是学生亲自设计、亲自操作,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要完全置身事外,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整个课堂活动的宏观调控者。因此,在开展创新性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 三、做好实验小结 初中化学实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方面 现阶段的化学课堂中,理论性传授多于实验操作的教育方式。教师的专业知识很全面,导致在备课过程中只是根据经验进行课程编排,缺少引用实际例子。化学本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学科,这种枯燥的讲课方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理论知识不结合动手操作很难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课程很难掌握。一些教师为了加快课程进展,在一些实验环节中自己动手进行演示,学生只是观看然后总结,并没有让大家都参与到实验中,导致学生课堂知识掌握不牢固,后续教学任务很难展开。 2.学生方面 进入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很难找到学习方法。小学的学习方法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进行整理,很少有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刚刚踏入初中课堂,学生还继续沿用这种学习方式,缺少自主理解的能力。同时,开设的课程多,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多数用在完成作业上,没有及时巩固知识。一些在家庭中就可以做的小实验也只记结果,并没有真正理解化学的意义,所学知识不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对知识理解能力差,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种学习习惯不但效率不高,学生自身压力也会增大,要花更多时间去理解结论。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重视情景教学设计 很多化学实验都可以通过生活中使用到的物品作为试剂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加入动手操作的环节。尽量选取日常使用的实际开展实验,使学生明白生活是离不开化学的,根据操作的不同阶段进行讲解,同时将结论引出。比如在学习pH值时,可以在小量杯内分别倒入普通的矿泉水和弱碱水,选取干净的试纸,用胶头滴管吸取适量的试液,滴在试纸的一端,颜色变化后将试纸与比色卡上的颜色进行对比,找到最相近的颜色后让学生判断是酸性还是碱性,并且读出数值。通过这个小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酸碱度强弱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组织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将使用的试剂和器具整理下来,并记录生成的反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可帮助班级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知识掌握更牢固。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是初级中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特点除了与其他科目相关的理论教学相似外,还存在教师演示或学生实践的实验操作,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在方法上进行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等,在练习的环节上加强重视,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也会促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多样化,使初中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加热爱化学,点燃对化学学习的激情。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组思考问题:二氧化碳在通入水中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用什么方法能够检验出来,当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是什么样的,怎样利用二氧化碳制成一个简易的灭火器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是由师生共同构成的。其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在进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实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组配置饱和溶液,另外一组配置不饱和溶液,然后将两个小组的溶液进行对比,在操作步骤和原材料的使用量上,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给教师,然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评价。在教师评价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给学生以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初中化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从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展开分析,最后从重视情景教学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方法,以期能够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课程由8个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为必修1和必修2;选修包括6个模块,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每个模块2学分。我省高考中的化学课程从模块来看,分为必考和选考,必考内容是必修1,必修2和化学反应与原理,共占85分,选考内容为化学与生活、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3个模块中由考生自选1个模块,为15分;从试题结构来看,选择题6道,为42分,非选择题4道,为58分。化学总分为100分,占理科综合总分的三分之一。 在高考复习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就要不断创新,采取积极主动的复习态度和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大量的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应掌握复习方法的主动权。 一、抓住主干,编制网络 主动把主干知识体系分解为各知识点,进行“解剖麻雀”,重点突破。但是,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仅靠几个重点是完全不行的,而应将各知识编制成网络。如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各化学量的关系(如下图):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必修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又为继续学习选修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而选修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 二、以点带面,系统掌握 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必须运用规律去掌握各板块的知识。如以典型的第VIIA族元素和第IA族元素来复习非金属和金属的性质;以铁代表过渡元素;以氧、硫代表氧族元素;以氮、磷代表第VA元素。通过个体揭示出一般规律,进而应用规律来推理演绎,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典型物质“钠”之后,就可抽象出碱金属元素也具有如下同性:①均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②均能与X2(X=Cl,BrI)SH2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③与水反应的产物均为强碱和氢气;④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产物均为盐和氢气;⑤与一般盐溶液反应均是先与水发生置换反应,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这五大性质就是一般规律,便于记忆。轻松掌握上述知识和技能之后,再预言Li、K等的性质,几百个方程式弹指之间应运而生,平势而存。同时注意知识迁移时的个别现象,如NaCl溶液、NaOH溶液、硫酸溶液等大多数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氨水、酒精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钾、钠在常温下为固体,但钾、钠合金在常温下为液态,可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三、灵活解题,提高运算 问题的解决贯彻着方法的培养,方法的培养促使着思维的发展。一题多解,是学生思维的发散源,可以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多层次地认识问题,多种方法处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多题一解的归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综合性,使思维具有再定义性和洞察性。所以,活化解题方法是进行灵活解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既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优化整合,又可不断地提高他们思维的敏锐性。从2013年我省的高考化学试卷来看,在活化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考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差量法、数轴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计算方法。 四、注重实验,不断升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行教材中不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根据实验内容和学校的不同条件,可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也可由教师演示,同时为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引导或建议。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要单纯把实验当成验证知识的手段。复习化学实验,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说明,采用归纳和对比的方法,形成实验知识网络,熟练掌握常见的制备实验和性质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动手做一些实验。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化学实验由原来的单一的物质制备、检验及性质的检验转化为实验的设计、组装及评价,即变传统的模仿重复试验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中学范围内常见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具有纵观全局的能力,能够抓住完成实验的主动脉,善于分析影响成败的主要因素。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点,近几年来加大了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实验备考应做到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分散是指将物质的性质实验、制法、验证及探究实验分散到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等章节中去。集中是指复习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时,要集中时间和精力把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对综合实验组织专题、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教师要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基础作用,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这样,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建议如下:①重视答题规范化训练,倡导开放性应答。用化学语言做答,力求简洁明了,切中要害。②抓住本质,总结规律。复习化学实验,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采用归纳和对比的方法,形成实验知识网络,再通过综合分析,抓住本质,寻找规律。这样,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选修课;实验;实践;多样性 0 引言 大学课程设计中,选修课与必修课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必修课提供系统深入的学习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的机会,而选修课则是扩展学生的学习面,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根据自己需求,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学科知识,调动学生主观学习的热情。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选修课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然而,大多翟盒6匝⌒蘅纬痰纳枇⒋嬖诮逃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大多是照本宣科地上课,忽略了课外实践与实验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必须对选修课的观念及其课外实践与实验加以改革,充分保证实践、实验的多样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课内外实践改革 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对选修课的观念认识,彻底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增加实践形式扩充实践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热情。经过文献调研和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选修课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目前主要在实践方面开展的改革模式有: 1)建立开放式实践氛围,注重课程的自由度与活跃度。课堂上,教师除教授基础学科知识外,可根据任务方式(案例探讨教学法、核心实例等),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通过网络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阅资料并整合成ppt等形式进行交流,并由其他同学提问和评价,最后由老师总结。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各种思想碰撞的火花中相互讨论不足并改进,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自主学习和自我改善过程中不断完备自身学习体系。2)校外参观实践。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接触真正的“材料世界”,去材料加工厂、汽车涂装厂等参观,让学生了解。材料制备加工工艺的每一步步骤,深入了解一些材料的特性及应用,把学生从枯燥的课本文字知识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感受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的材料,便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用现实更好地结合在一起。3)打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界线,加强校企合作,让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学习观摩,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工作中更加深刻地认识材料了解材料。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己工作的感想和所得,在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 2 课内实验改革 材料选修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欠缺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验脱轨。目前,选修课实验基本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抄写实验报告老师上课讲解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老师批改实验报告。这种模式存在弊端:学生纯粹跟着教科书和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导。 为了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以下方法有可取之处:1)老师让学生轮流讲解实验原理,并且适当允许学生对同样的实验过程加以一点创新,使实验结果发生些许改变,让选修课变得生动有活力。2)老师选择课题,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老师做大方向上面的指导,学生负责具体落实每一步操作。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后,咨询老师实验步骤是否合理,最后总结得出实验方案。3)借助一些预先设定好基础参数的实验软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这些软件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在软件上模拟反应,比如添加试剂制造新型材料,改变加工程序改善材料性能等等,发到网络平台上让老师学和学生判断可行性。学习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定然会让学生倍感兴趣。 3 结论 选修课课程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学模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贴合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才是有意义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课外实践与实验多样性改革和实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使选修课教学体系日渐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梦奇,司马义・努尔拉.材料专业选修课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5):196-196. [2]唐培松,徐敏虹,王坤燕,等.材料化学综合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6):24-26. [3]刘彦平,钟文武,张艳妮,等.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213-214.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范文第3篇 我校于2010年和2013年启动了两次课程体系修订,针对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调整后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素质”作为办学指导方针。依托我校化学、化工、生物等学科及本专业省优秀实习基地,定位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方向课程,面向有志于环境保护的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环境工程学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注册环保工程师和注册环评工程师的预备力量服务社会各行业。 (一)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课程调整 增加了实验学分比例厚基础,包括高数、物理、化学、电子电工、制图等基础课程超过50分,涵盖了认证标准所要求的所有课程,还在化学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增加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比例,四大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比例由13:5修订到12:7,极大地增加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 (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及相关实验课设置必修与限选 确保满足标准要求根据标准要求,设置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为必修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化学实验和环境监测实验也相应改为必修,加强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前,基础课程实验与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不断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夯实专业基础。 (三)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四大污染控制方向 我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以来一直开设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四门核心课程,设置了水和大气的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及课程设计。调整后增加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与课程设计,增加了水和大气实验课程的学分数。 (四)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加强 我校的实践环节改革较早,课程设计及各项实习均达到甚至超过了标准要求。但由于实验设备投入有限,在实验方面稍有欠缺。本次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如前所述),目前专业实践课程学分达36学分,加上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一共有50学分,接近总学分数的30%,全部为必修。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五)特色课程的设置 除满足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设置的必修和选修课外,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特色课程:包括环保设备原理与应用及其课设,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课设;新设置了一些特色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与案例分析、污染预防学、公路环境保护、电厂环境保护、纯水制备技术、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环境工程前沿及创新方法等。 二、总结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一)具体考点及其分布 (二)试题特点 1.试题结构及相关字数的变化 2016年的全国卷Ⅰ生物试题结构继续沿袭往年的形式,但试题的总字数、答题空格数及答案总字数都发生了变化。试题的总字数有所增加;答题空格数虽然减少但分析原因或理由等表述性空格数增加,导致答案的总字数明显增多;图表2个,变化不大,维持在近几年1―3个的平均水平。这种变化体现了新高考对考生的快速提取、加工有用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和组织语言进行书写表达等能力的考查。 2.三个必修模块所占比例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6年必修模块的赋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必修3权重的减幅和必修2权重的增幅均非常大。新一轮课改后必修3将成为选修模块,必修1和必修2仍为必修模块。2016年生物试题赋分比例的显著变化是否为了体现新教材模块的编排体系呢? 3.突显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 第3题和第39题第(2)小题考查了实验操作步骤;第30题考查了实验结论;第32题第(2)小题考查了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预测;第29题、第31题第(1)小题、第32题第(1)小题和第39题第(3)小题考查了对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分析和评价。高比例、全方位地对实验进行考查,突显了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 4.考查双基和主干知识,增强学科内的综合性 2016年高考生物试题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查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调节、微生物培养和基因工程等几个主干知识,发生变化的是非选择题没有再考生态部分的内容,选考题中没有再考查必修模块的内容。学科内的综合更加巧妙,如第6题把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与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结合起来考查;第29题对dATP、ATP和DNA的分子组成及其合成与分解过程进行了比较考查;第30题探究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因素时考查了生物变异的类型;第31题考查了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过程涉及的胞吞和胞吐。 5.注重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第1、2题均涉及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选择题第5题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工程相结合考查;第6、31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免疫与肿瘤关系,对在考生中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升健康意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29题考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第39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第40题考查生物科学前沿技术基因工程,对考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对新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的建议 (一)研究纲领性文件和真题,把握备考方向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研究好这3个文件可减少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备考的质量。重视研究全国高考命题中心组命制的高考生物试题。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 (三)几个基本复习策略 1.用好教材,落实双基 考生要做到:①整体理解教材,抓住新课程3个模块重点介绍的3类科学方法,即模块1的观察与实验(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模块2的假说―演绎法(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模块3的系统分析建立模型(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②深入钻研教材,现行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栏目多,应特别关注教材中的《本节聚焦》和《本章小结》;③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教材,注重知识的整合、科学方法的渗透,对于高频考点要进行适当拓展;④回归教材、读透教材,归纳整理,储备答案。 2.建构理性思维模型 ①利用系统分析法使学科知识结构化,如《分子与细胞》突出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条主线: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②利用逻辑思维法寻找规律,突破难题,如遗传推理题、调节过程题、实验设计与分析题等。 3.建构小专题复习 小专题复习要突出“专”字。“专”字有两层含义:一是重点专题重点突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二是专攻薄弱,做100道题,不如找漏洞,集中精力解决困惑的问题和疑难杂症。不要每个专题平均使力、面面俱到。 (四)考生高考生物失分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1.对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记忆不清,理解不透,从而不能准确答题。 对策:提高课堂听讲效率;利用读书时间加强对核心概念、原理及过程的理解记忆;做好易错小专题的反思总结。 2.审题能力不足,不能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关键、有效的信息,答非所问。 对策:审题时要尽量做到慢、稳、准,避免发生重复审题。审题时要特别关注四点:①生物材料(常规的或特殊的);②考查内容;③考查条件;④试题要求。卷面上所有小括号内备注的内容同样属于关键信息。 3.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建立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策:经常练习使用变量分析法解答问题,自变量(实验变量)因变量(反应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干扰变量)。准确建立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对策:平常练习中要分情况、分对象说明;呈现答案时思维不要跳跃,要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5.答题格式不规范,用词不够专业,笔误、别字现象明显。 对策:总结常见题型的答题格式;研究考题或真题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在答卷上把多写的删掉、把漏写的补上);对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要读、记、写相结合。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工设备;维护;保养 1.巡回检查的必要性 化工设备与岗位布局方式决定了必须进行巡回检查。化工设备往往是设备连着设备,个岗集中管理和控制相邻的十几台甚至几十台设备。化工生产具备连续性大生产的特点,除开停车中需要操作人员到设备现场对设备进行操作外,正常生产中,操作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时间是通过岗位控制台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与调节。这一点与普通机床设备操作人员始终在设备身边进行操作很不相同。控制室的监控参数不能完全反映设备状况(如设备局部的泄漏、振动等),这就要求通过巡回检查来弥补监控上的不足。 化工介质的高危害性,生产的连续性对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保证设备运行可靠,必须随时了解设备状态,对设备异常及时发现并做出调节或修理,防止设备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要实现这—点也必须进行巡回检查。 巡回检查操作人员的巡回检查、片区维护检修人员的巡回检查和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巡回检查。巡回检查和由此决定的调节与修理是化工设备日常维护的主要内容。 2.同步检修与协同检修要求 化工生产的一个操作单元的各个设备之间、多个操作单元形成的子系统的各个设备之间,多个子系统形成的总系统的各个设备之间,一般都通过管道相连。生产原料一端设备投入,产品从另—端产出,中间没有间断、停留与机械运输。这与化工产品的生产介质大多为流体有关,这样可以实现连续性大生产.这种特殊的,生产工艺对设备的维护检修提出了同步,协同检修的特殊要求。一台设备出现问题,往往造成一个操作单元、或者一个子系统或者总系统停车,这时就需实施该单元、或者子系统或总系统设备的同步、协同检修。同步指检修时间、周期、类别上的同步。协同指在处理某一设备问题时,充分利用该停车机会、协同处理同一单元、同一子系统或总系统中其它设备问题。 3.怎样实现同步和协同检修 化工设备检修时机分:临时的停车检修和停产大修,按检工作量分:大修、中修和小修。 (1)当总系统运行一定时间(如一年)后,系统全面停车,主要目的是为了系统内设备集中大修,称为停产大修。停产大修停车时间长,可以安排较多设备的大修,但并不能安排所有设备的大修,一方面受停车时间,维修力量限制,另一方面设备种类、设备质量状况、运行环境条件的不同,设备的大修周期不可能统一。同一系统内种类相同、检修周期相近的设备可以分批实施大修,错开每批设备之间的大修时间.某次停产大修中不进行大修,而中小修周期到了的设备可协同进行中小修。以上这些大修和协同的中小修就形成了停产大修计划。 尽管如此可以使设备大修的集中度降低,但停产大修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组织难度大。因此必须有效利利用临时的停车机会,尽可能多地实施中小修和可能实施的大修,例如一些可能与总系统隔断或短时断开的子系统或操作单元的设备。但子系统内或操作单元内设备也应实施同步的和协同的检修,以便减少停车次数。 (2)中小修工作量相对较少,检修时间短,除在停产大修期中协同实施外,主要安排在临时停车时进行。化工生产要求实现连续不间断生产,但实际运行中短时的局部子系统或操作单元停车或者总系统的临时停车不可避免。如某关键设备的异常故障、巡检中发现某种危及安全的隐患急需处理、某岗位人员的操作失误,水电气原料供应不足等都可能产生临时停车。此时是安排该系统或操作单元设备中小修同步检修和协同检修的最佳机会。 4.压力容器、管道的维护检修 化工生产的管道完成各设备之间介质的传递输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由不同的储罐完成介质平衡与储存。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是化工生产中的主要设备,属于特种设备,对其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检修与改造实施安全监察,其维护检修除重视日常维护中的巡回检查外,重点是开展定期检验.定期检验是国家安全管理法规规定的强制性检验,主要分为每年至少一次的在线检验和相隔一定运行周期必须进行的、停止运行的全面检验。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修理必须按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一般将检验与修理(修理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定期检验的结论)结合进行,与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相关的安全附件的定期校验、定期检修也与定期检验同步进行。 5.更高的安全检修要求 化工设备的管道相互连接,介质具有流动性、带温带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一些设备较大,较高,检修时需进入设备内部或登高作业。这些特点决定了进行化工设备检修必须有更高的安全检修要求。设备检修一般应在停车的情况下进行,应将介质排尽。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需进行吹除置换,清洗消毒,进入设备内部检修需从设备内部有代表性的部位取样分析,办理相关进塔入罐作业证方可进行检修。登高作业需带安全带,办理登高作业证,在一些有易燃易爆介质的生产现场或设备内部检修时,需对环境空气取样分析,办理动火作业证。生产中对系统的某台设备检修时,必须将其与系统由断开,防止相连设备管道中的介质喷出伤人或造成燃爆、中毒事件。 6.化工设备修理决策方式 (1)维修规程结合设备实际状况的决策方式。原化工部组织起草了各类化工设备的维护检修规程,对各类化工设备的维扣检修制定了闩常维护,大中小修周期,检修内容、质量验收标准、检修安全注意事项等等。这就产生了以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为决策依据的修理决策方式。但它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设备自身质量、设备运行条件和状况、操作和维护检修水平上的差异,严格按规程进行修理决策,会造成修理过剩或修理不足。为此,以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为主要决策依据,由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相关管理部门技术人员结合设备状况,对设备大修周期进行调整、共同决策是一种相对科学的修理决策方式。目前大多数化工企业都采用了这种修理决策形式。但实际运作中相关人员的技术素质、责任心,对现场设备的熟悉程度,对设备故障事故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出自不同的利益,往往会影响设备的修理的科学决策。 (2)依据状态监测的决策方式,状态维修的最大特点是,完全依据设备的运行效能。运行状态来确定设备的维修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其实质是:在全面掌握设备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设备故障发生发展规律,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对设备实施有的放矢的修理。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修理方式。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做大量的基础研究才能得以实现。这也许是这种决策方式目前难以推广的原因。 化工企业压力容器由于有国家的强制性定期检验要求;检验工作开展得较早较好,随着人们对压力容器故障和事故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许多化工企业压力容器的修理决策,基本做到于以定期检验结论为主要依据,可以说正在或基本形成了压力容器的状态监测决策模式。 (3)按规程结合实际加状态监测的组合方式。目前一些大型化工企业,一方面在总系统中选择一些大型、关键、贵重、出现故障事故对生产影响、危害性大的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另一方面对大多数设备按检验规程结合设备实际状况进行修理决策,尽可能使修理决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nonc.cn/post/3470.html发布于:2025-11-25




